第一個鏡頭就出現的高端淑女帽,適切地象徵著一戰前夕的時代複雜性,這正代表著光明未來的希望,卻也同時標誌破壞衰敗的開始。
(順便說一句,馮盎還是唐朝著名宦官高力士的曾高祖)。這種論點的源頭可以上溯到19世紀末,法國人拉克伯里(Terrien de Lacouperie)在19世紀末提出「中國文化西來說」,認為中國人起源於古代閃米族人。
諸葛亮「七擒孟獲」故事中的孟獲,就是地方大姓南越地區的另一個例子是馮氏政權。後來秦朝大亂,趙佗在嶺南稱帝,建立南越國。準確地說,「中國人不是中國人」有兩重意思,第一重是「中華民族」不是真實存在的民族。第二,血統不是認定民族的唯一成分。
馮氏長期統領嶺南事務,和南越人通婚。日本興起之後,掀起對北亞民族的研究熱,東洋學盛極一時。王金平縱使對韓國瑜有怨言,也要幫助中南部許多地方頭人保住地盤,可見得國民黨已經決意要先守住高雄,韓粉與韓國瑜尾大不掉的問題往後再說。
柯黨取得越多地方席次,則新一代親中政黨越成型。從年初以來,黃郁芬、黃婕、林于凱、王婉諭,這幾位時力民代頻頻發表社工相關的貼文、投書、質詢,參加社工政策活動,甚至發送社工工會春聯,都是為了抓緊工運組織的舉動。而藍綠競爭極度激烈的高雄,雖然不易見到小黨身影,但在韓國瑜神話衰退之際,先有時力黃婕搶得媒體版面,後有蔡壁如落戶高雄備戰市長補選,足見兩黨意在爭奪更多市政主導權,乃至搶佔百里侯寶座。老市長陳菊在高雄政壇留下的權力真空,一度因為民進黨內戰,加上韓國瑜、王金平大開支票「招降納叛」,使得2018年選舉結果大幅倒向國民黨。
泡沫化確實暫緩了,此舉卻無異飲鴆止渴。國民黨的選擇,正是考量到民主選舉是無限賽局,輸了一場勝負不要緊,留在舞台上才是根本之道。
尤其近年積極經營政治版圖的海派,不僅角逐民進黨高雄主委,也有意捧高親近海派的時力議員黃婕,藉此拉出一張跨黨派的人脈網絡。儘管時力、民進黨、其他地方勢力為了2022年彼此較勁,甚至在經濟路線、國家認同上有所分歧,但因為有韓國瑜這個共同敵人,這三者目前呈現較多合作,與基進黨、公民團體也多有往來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時力勤走勞工基層,黨路線往親中左派靠攏 民眾黨親中容易理解,可是時力親中⋯⋯?這對許多讀者而言大概難以想像。前述高雄多股勢力現在最大的共同目標是拉下韓市府團隊,但韓市府也不坐以待斃。
儘管時力標榜偏獨,但在獨派創黨成員陸續脫離後,漸漸被桃產總牽往工運路線。不過各大政黨的組織工作並未在選後停止,反而緊鑼密鼓備戰2022年。另一方面,民眾黨由柯文哲本人大張旗鼓南下,在2019年吸收許多地方勢力與藍營叛將,2020年更成立高雄黨部作為搶食高雄政治資源的前線基地。其中,又以高雄市的市長罷免與補選最受矚目,高雄混亂的政局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左統立場的桃產總,有嚴重的集體性侵醜聞,而且組織調性也嚴重親中。為了反制對手們,韓市府利用行政資源多方杯葛罷韓行動,甚至近日強拆罷韓看板,激起罷韓聯軍的怨氣。
乍看是政治學者徐永明主導,實際上邱顯智等工運背景的時力高層,引入許多桃園產業總工會的人力,用工會力量阻止黨泡沫化的危機。民眾黨的意識形態在2018年選後迅速保守化,吸收大量國、親、新背景的政客,黨中央也越來越不掩飾親中態度。
但韓市府的杯葛,意味著大選後一度低靡的國民黨陣營正在盤整,軍系、黨國貴族、中南部派系都希望保下韓國瑜,以保留再戰的籌碼究竟酷碰券政策為何會在與媒體、社會溝通的過程中頻頻碰壁呢? 本文將從經濟學理論搭配媒體再現成果,說明酷碰券政策的原理與內容。這是因為,川普總統不但寄出信件給接受給付的美國民眾們,也在紓困津貼上添加自己的名字做為註釋,打破過往由財政部簽署發行、確保行政中立的作法。圖片來源:陳湘琦(橘子紅了) 國民所得恆等式 當政府提出「酷碰券」政策,透過增加政府支出1000元,國民所得理論上也會跟著增加1000元。美國媒體在大致認可紓困政策方向、並催促川普政府應持續擴大紓困規模的同時,卻也出現部份政治層面的質疑。對於即將在2020年底總統大選爭取連任的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來說,處置疫情與經濟衝擊的表現將至關重要。
圖片來源:陳湘琦(橘子紅了) 資料來源:總統蔡英文臉書、行政院長蘇貞昌臉書、經濟部臉書 輿論卻也出現不少反詰:要觸發乘數效果,為何不發使用更方便、人民更有感的現金呢? 為什麼不發現金?儲蓄率對乘數效果的影響 經濟部長沈榮津在回應「為什麼不發現金」的提問時,曾經直言道,發現金「有人會存起來,無法誘發消費。因應疫情衝擊,經濟部在2020年3月,提出「酷碰券」政策作為刺激消費振興政策。
唯獨在「不會發現金」的立場上相當堅決,採取中央說服途徑,堅持酷碰券的乘數效益與誘發消費的核心概念。藉由政府支出誘發消費,提升國民所得。
在紓困通知信件與支票上高調放上個人標誌,多少有著宣示政績的意味,川普此舉在媒體輿論上博得的關注與宣傳效果可說是相當龐大。但若是因為擔憂未來不確定性,將收到的現金拿去儲蓄,縱使進行政策補貼,也可能徒增赤字而沒有收到期望效果。
除了紓困項目,政府也陸續規劃振興消費政策,其中,最受矚目的正是主打「你消費、我來折扣回饋」,透過行動支付平台,在適用通路消費,每人每月優惠25%、上限1000元的「酷碰券」政策。眾議院院長佩洛西在接受CNN採訪時,更譴責此舉是「可恥的」。文:陳湘琦(橘子紅了) 2020年初,「COVID-19」(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,簡稱武漢肺炎、新冠肺炎)疫情肆虐全球,嚴重打擊經濟。當民眾願意進行越多消費,對經濟景氣的復甦幫助也就越大。
經濟衰退中,民眾往往只敢將其花費於原先預定的消費項目上,較難進一步誘發消費,達成乘數效果。可是,為什麼美國能發現金? 美國紓困津貼政策分析 同一時間,美國總統川普卻二話不說的發出了現金支票。
事後檢視消費券政策成果,雖然在金融海嘯中宛如一場及時雨,卻未能達成原本計畫推升的經濟成長率目標。紓困津貼政策尚且談不上疫情後振興,而是不得不先解決疫情當下燃眉之急的紓困救急。
」 要達成好的「乘數效果」,關鍵在於誘發的消費規模。並輔以美國紓困支票政策案例,比較國內外境況,進而探討酷碰券政策的處境與問題點,最後提出改進的諫言。
什麼是乘數效果呢? 在經濟學理論中,暫不考量進出口時,國民所得會等於民間消費、廠商投資、政府支出的加總。以酷碰券案例來說,如果民眾想要使用酷碰券政策的25%優惠,要用完優惠上限1000元,也得自掏腰包3000元。川普以個人標誌符號,在實施政策之餘,帶出宣傳政績意義,更隱含著為2020美國總統大選連任之路推波助瀾的操作。理論上,就總共能收到四倍效果。
消費券和酷碰券同樣有著不能儲蓄、必須消費的特性,由於消費券少了限定必須先消費再折扣的規則,使用限制較少,民眾使用上滿意度、方便性都較高,卻也較難誘發其他消費。以2017年儲蓄率高居世界第19的台灣民眾儲蓄習慣而言(2019年儲蓄率高達34.37%),或許真的會有政策成效不彰的情況發生。
直到本文截稿前(5月5日)都尚未上路。發現金在交易、行政等成本相對低上許多,滿足感也較為直觀。
實際上更表示當經濟狀況受到疫情衝擊,許多美國國民可能手頭上沒有足夠的儲蓄,可以支撐生活所需開銷。美國的儲蓄率相對低上許多(2017年僅17.5%,世界排名113),除了較無影響乘數效果的理論意義外。